永堅公祠。彭妙艷 攝
抗日駐軍舊址。彭妙艷 攝
揭陽最東部,與汕頭、潮州毗鄰的榕城區地都鎮,倚山臨海,中部為一馬平川,道路貫縱,一直為粵東的軍事重地,而在大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則是重要革命老區、抗戰前線。
地都所倚的山為桑浦山,這山分為內(東)外(西)兩條分叉,地都所轄的一部分鄉村,隔著中間的雞籠山,分布于內、外桑浦,有簡易公路通過雞籠山連結內外桑浦的地都鄉村,也即連貫潮州和揭陽兩地。
桑浦山南部也即外桑浦地都界地山麓,分布著揭陽的鄒堂。這個所謂“鄒堂”在民國時期為一個“鄉”,包括今天的烏美、楓美、仙埔、南隴、錢崗(已分為錢前、錢后兩個行政村),村民基本為鄭姓,是明清至民國揭陽一個勢力強大的鄉村,是民諺“日出鄒堂鄭,日落錢家寨”中日出部分的“主角”。
1939年6月21日和6月27日,汕頭、潮州先后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之下。此后,潮州、汕頭的日寇三番五次進攻地都的國民黨軍防線,企圖進占揭陽。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位于揭陽東部的鄒堂成為國民黨軍和日寇爭奪的軍事重地、抗戰的前沿。
從1939年6月下旬開始,日寇不斷派出飛機對揭陽東部與潮、汕接壤的鄉村進行狂轟濫炸。首當其沖的是雞籠山西南與汕頭蓮塘接壤的鄒堂各個村落。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五),日機一架先后轟炸了地都北境的蕉山,以及南境鄒堂的錢崗、楓美、烏美等村莊。炸毀了幾座祠堂和民居。翌日又有日機飛至鄒堂轟炸,造成了當地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七尸八命”慘案。6月26日(農歷五月十一日),日機又一次轟炸鄒堂主村烏美,再次造成3人被炸死的慘案。
1939年7月,廣東保安二團二營籃舉初部從揭陽錫場轉移至桑浦山區的地都境內一帶設防,目的在于防止日寇通過這里的水陸交通線進攻揭陽縣城,繼而侵犯梅州、興寧。地都成為抗戰前方,國民黨軍與本地抗戰組織的將士浴血奮戰,以保障興梅各地不受侵犯。共產黨隨軍工作隊揭陽青抗會(在桑浦山上寶云巖成立)會員30多人,也在隊長楊世瑞同志的帶領下,來到地都鄒堂協助保安團設防。這支民眾抗日隊伍就駐扎鄒堂楓美村西河坑墘的永堅公祠前身的一座民居。至年底,在梅崗書院接受過訓練的縣立集訓隊自衛隊、政衛中隊,也以永堅公祠前身這個與村落主體沙池尾民居群有點間隔的這座民居駐扎。駐防期間,青抗會與集訓隊自衛隊,都曾在鄒堂貼標語 ,搞活報劇演出,開展抗戰的宣傳、動員,吸引部分熱血青年參加革命隊伍。
1940年,國民政府調動閩粵邊區預備第六師(師長吳德澤、副師長杜伯駿)十六、十七、十八三個團到地都(當時稱地美都)設防。其中以戴紀武為團長的十七團(當地稱二團)二營、三營分別駐防于鄒堂楓美沙池尾祠堂、永堅公祠舊址民居,并以附近的曠埔作為軍事訓練場地。
1941年8月13日夜,潮安、澄海的日偽軍(日酋田中部、種田部)以海軍陸戰隊300多人,在偽軍四五百人的配合下,兵分三路進犯地美都鄒堂鄉,企圖拔掉日寇進犯揭陽的這個戰斗堡壘。其中一路由先期淪陷的地美都蕉山鄉(今軍民、華美村)翻越雞籠山朝鄒堂襲來,駐扎在沙池尾的二、三營,配合駐扎烏美的第十八團(三團)三營團結協作 ,通過一場血戰,粉碎了日軍的大舉進攻。此役史稱“鄒堂保衛戰”。
1942年春,國民黨獨廿旅前來接防地都、鄒堂。其中一營駐扎永堅公祠。駐守于此的獨廿旅與日偽軍在這一帶多次發生激戰。至1943年8月,國民黨186師增援鄒堂,協同獨廿旅抗日,但是因為叛徒陳光輝出賣,守軍終于在楓美沙池尾西側的獅尾山一帶被日寇戰敗,作為揭陽軍事屏障的獅尾山失守了。在自8月19日開始至下旬長達五六天的獅尾山保衛戰斗,原駐守在永堅公祠的預六師國民黨軍,一直參與對日寇的作戰,直至失守才撤離這處曾經的駐地。他們中的部分戰士,在作戰中陣亡,后來葬于戰場附近的山坡。
1943年9月,日軍黑木中隊終于占領了包括鄒堂、楓美在內的地都東部各村,改立為塔東區。至此,中國守軍在地都桑浦山、鄒堂一帶抗日陣線全部瓦解,原來先后為國民黨軍和青抗會駐地的永堅公祠及其附近兩座民居也為日寇泄憤而燒毀。
為紀念1939年7月至1943年8月長達4年的,以1941年8月獅尾山保衛戰和1941年11月鄒堂阻擊為主戰役的可歌可泣的揭陽抗日戰爭,紀念永堅公祠原址曾經作為抗戰駐軍之地,楓美村民重建了永堅公祠,并以堅定愛國之義定名為永堅公祠,使這處抗日遺址得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長留于世,其附近的獅尾山抗日陣亡戰士公墓,也于同時得到修建。
當年聲震粵東的鄒堂抗日保衛戰遺址、紀念地的建設,將為揭陽的愛國主義教育豐富、擴大場所,使更多青少年接受直觀的教育,意義極為深遠。
?。ň庉嫞簮偮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