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掃 一 掃
魏啟峰批局:一紙僑批家國愛,千里尺素抵萬金
發布時間: 2022-04-13 來源: 揭陽日報 作者: 記者 潘彬彬

●“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報道(90)


四維里外觀。阿 龍 攝

思賢路西段魏啟峰批局舊址。林 彬 攝

魏啟峰批局發祥地四維里位置圖。阿 龍 制圖

四維里里頭的福羅公廳。阿 龍 攝

啟峰路。阿 龍 攝

四維里大門。阿 龍 攝

啟峰北路(左側舊樓為四維里北樓)。阿 龍 攝


四維里北側尚存的民國時期兩層建筑。阿 龍 攝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薄敖Ю?,家書十五行?!?br/>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薄谕ㄓ嵅话l達的年代,人們素有鴻雁傳書寄托相思的傳統,每一封寄出的家書都承載著割舍不斷的親情,是連接在外游子與家人的情感紐帶。在近代史上,還有一種兼負養家糊口功能的特殊家書,這就是僑批。


  僑批,亦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的僑匯憑證和家書的統稱,彼時,應廣大華僑與僑眷通過僑批維系感情的需要,僑批業應運而興。


  在揭陽,有這樣一家享譽南洋和潮汕地區的僑批局,歷經百年滄桑,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僑批業史歌,這家僑批局就是位于榕城區榕東街道梅兜村的魏啟峰批局。2022年仲春,我們“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訪組來到梅兜村四維里,探訪這家百年批局的風雨僑批路以及服務華僑、造福桑梓的感人故事。


  揭陽僑批業十分發達,有多家僑批局


  揭陽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人出國謀生。據《揭陽縣大事記》載:“清乾隆五十年(1785),玉湖北坑鄉劉可杰往泰國謀生,這是揭陽有文字記載中最早出國謀生者?!睆拇艘院?,迫于生計漂洋過海的人逐年增加,僅光緒五年(1879)一年間前往南洋謀生的揭陽人就有1933人。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全縣出國人數累計達9.83萬人??谷諔馉巹倮两谊柨h解放前夕,揭陽再次出現出國熱潮。據1985年揭陽縣僑務部門統計,揭陽僑居海外的華僑約63.7萬人,其中95%旅居亞洲國家和地區,其余分布在其他各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漂洋過海,艱苦創業,為僑居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海外華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異國他鄉篳路藍縷、艱苦拼搏,以血汗換取錢財,在無法回家的情況下,出現了專門代理帶錢物的客商,俗稱“走水”。后來,出現了有組織的聯營商號,在東南亞各國及潮汕一帶設行帶運,這些商號稱為“批局”。潮汕各地華僑以汕頭埠為主,在各縣設立“批局”分局,專門為華僑服務,稱為民間組織的民信批局,潮汕俗語“番畔錢銀唐山?!闭f的就是批局專門代“過番”在海外的人把錢物帶回家鄉。


  據有關資料記載,自揭陽開始創辦私家批局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全縣先后共開設13家批局,先后出現了揭陽光德成批局分局、林泰記批局、黃泰發號批局、魏啟峰批局、“洪萬興”號批局、“榮昌”號批局、“益興”號批局、“瑞發”號批局、“廣利元”號批局、“榮豐利”號批局、“合和成”號批局等多家批局??谷諔馉幈l后,揭陽縣郵政局為發展僑匯業務,開設投送僑匯郵路,特設“揭陽至仙窖”、“揭陽至蓮塘”兩條僑匯郵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揭陽縣郵政局停止僑匯業務,但潮汕各地的僑匯業務尚在繼續進行。這些銀信合一的僑批成了聯結親情鄉情的紐帶,成了橫跨大洋兩岸的橋梁。


  魏啟峰批局前身為森峰啟記批館


  在揭陽的多家批局中,魏啟峰批局無疑是最出名的,逾百年光景,跨越3個朝代,魏家6代人操持著批局,將遠赴海外謀生計的華僑的血汗積累及殷殷牽掛源源不斷地送回到家鄉親人的手中,在潮汕的僑批史上書寫了重要的一頁。


  魏啟峰批局是家族企業,創始人是魏家祖先魏福羅,他生于1835年,起初家境貧寒,他挑著擔子奔波于揭陽的田陌陋巷,挨家挨戶收購夏布,再轉銷于汕頭埠的行商。一來二往,結識了收購夏布的老板“澄海伯”,澄海伯的原名叫黃松亭,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在汕頭經營“森峰啟記”批館兼營夏布。一開始,魏福羅為澄海伯把番批從汕頭背到揭陽、普寧、豐順等地,幫助“森峰啟記”批館開拓業務,同時又把收購來的夏布、土產送到汕頭售給澄海伯,又為“森峰啟記”批館在南洋拓展商貿提供了巨大幫助。


  在黃松亭的扶持下,光緒五年(1879),“森峰啟記”批館在榕城新街(今中山街道思賢路西段)開張創業,魏福羅受黃松亭委托擔任這間小批館的掌柜,為汕頭“森峰”批館代理揭陽、普寧、豐順的僑批解付業務,同時繼續兼營夏布生意。就這樣,魏福羅從一名“批腳”嬗變為批館掌柜,魏家僑批業由此拉開了帷幕。


  后來,澄海伯到新加坡經營“致成”批館,后又開設“新加坡四海通銀行”,遂把汕頭的“森峰啟記”托付魏福羅管理經營。1894年,魏福羅把批館傳給兒子魏履巧,更名為“啟峰森記”批局,店址也遷往衙前街,魏履巧開始逐步放棄夏布生意,專心一意經營僑批業務,使批館的業務更臻成熟。此后,澄海伯慷慨地將“啟峰森記”批局悉數轉讓給魏家,由魏家獨資經營,遂改名為“魏啟峰批局”。


  批局業務范圍全面擴大,增設海內外聯絡點


  1922年,魏履巧放棄原在榕城衙前街的店面,遷到新街橋頭營業,擴大規模。


  汕頭開埠后,經濟迅速發展,魏履巧把目光投向汕頭,1923年,他購置了汕頭商賈云集的永興街123號一樓,創立“全豐雜貨行”。1924年,由魏履巧的三兒子魏啟和接手,后由有經營才能的魏家第四代代表人物魏茂玉擔任經理,“全豐雜貨行”改組為“萬豐發批局”。揭陽的魏啟峰批局和汕頭的萬豐發批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業務關聯互應。不僅如此,魏啟峰批局還在汕頭、揭陽發行了“啟峰銀單”,流通于汕頭、揭陽、普寧、豐順、湯坑、棉湖等地,憑單隨到隨兌,為分批人和收款僑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潛心經營僑批業務的同時,魏啟峰批局為了適應海外華僑對家鄉土特產的需求,也兼營潮汕地區出產的各式雜貨。


  此后,魏啟峰批局業務范圍全面擴大,成為“專收、聯營、代理和委托代理”全面發展的專業機構,國內的業務拓展到整個汕頭地區,海外發展至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國,設站點共23家,1936年,海內外業務網點增至42家。據楊群熙《潮汕地區僑批業資料》記載:“魏啟峰批局鼎盛時期經辦的僑匯總額約占全潮汕的一半?!?/p>


  抗日戰爭時期批局開拓新的僑批匯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僑批業受到很大的打擊。1939年,潮汕地區僑批轉運中心汕頭淪陷,使許多僑批局無法正常營業,因而停業或倒閉。淪陷前的1938年11月,萬豐發僑批局受理批信3215件,至淪陷后的1941年1月,受理批信僅剩145件。淪陷區汕頭的多數批局把大量僑批業務委托國統區的揭陽魏啟峰批局代理。例如有信莊批局,除潮安、澄海及汕頭三縣市淪陷區僑批照常直寄汕頭外,其余各縣暨潮安、澄海部分地方,一律逕托揭陽魏啟峰批局代理。


  在這樣的形勢下,魏啟和派人冒險突破日偽軍的重重封鎖,幾度把僑批由香港經海路偷渡到汕尾、甲子,再從陸路轉往興寧、揭陽,將僑批分送到僑眷手中,以解燃眉之急。盡管魏啟峰批局成功突破了日軍初期的封鎖,但是所解付的僑批不僅批量少,而且極其危險,兼之解付不能定期,僅是短期救急之策。后來,在安南(今越南)批局同行的幫助下,魏啟峰批局開辟了全新的匯路,為抗戰時期潮汕地區僑批業發展發揮了極其巨大的積極作用。這條匯路稱為“東興匯路”,于1942年春開始,將海外僑批匯集到安南海防,再越過國境線于廣西東興鎮通過廣東省銀行匯往廣東興寧(東興、興寧均為國統區),由魏啟峰批局駐興寧辦事處派專人領出,經豐順、湯坑、玉湖至榕城解付,負責這一業務的批局職員一路翻山越嶺、忍饑挨餓,還要避開軍、匪侵奪,每一次都要歷盡千難萬苦。


  由于當時整個潮汕地區其他批局的匯路基本中斷,海外僑胞的僑批均由東興匯路抵達,據有關專家估算,當時由東興匯路匯往潮汕國統區的僑匯,每月達越幣1000萬元以上,其中約70%以上是經由魏啟峰批局收轉。直至1944年冬日軍發動豫湘桂戰爭,南寧失陷,東興匯路被迫結束自己的歷史使命。


  特殊時期批局堅決維護寄批收批人的利益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日軍無條件投降,魏啟峰批局第一時間派出富有經驗的職員,從揭陽徒步抵達香港,再轉道暹羅(泰國),又從暹羅急速趕回汕頭,把戰時積壓的來、回批件帶給海內外兩地親人。


  解放戰爭期間,國幣和關金嚴重貶值,當時的國民政府為擺脫危機發行了金圓券和銀圓券,致使金融業加速崩潰,對僑批業務運作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令眾多依賴僑匯生活的國內僑屬面臨困境。當時有的批局利用國幣貶值和正常寄運批信、轉駁批款的時間差牟取利益,有的批局拖延兌付時間,有的批局從原來只收手續費轉變為炒賣僑匯的投機商。在這樣的形勢下,魏啟峰批局急僑屬之所急,堅持以港幣為本位貨幣維持經營,堅決維護寄批、收批人的利益,深受海內外僑胞僑屬的信賴和贊許。


  為保證快捷送批,接到寄批目錄后先安排批款送至僑眷家里,批信到達后再次派送批信。這樣一來,就出現“一批兩送”現象,大大增加了批局的工作量和成本,但魏啟峰批局第五代掌門人魏基堅心甘情愿,毫無怨言。


  解放后,魏基堅繼續主持魏啟峰和萬豐發的業務,并展現了超凡的經商頭腦,在經營好僑批業務之余,還兼營商貿,利用在國外收到的批款購買國內需要的洋貨,如日本絲綢布匹、德國日用五金等。在國內賣出洋貨后再購買東南亞需要的糖、茶、中藥等土特產到南洋賣。這樣一來,批局的資金周轉游刃有余,有實力先墊批款送達僑戶,既盤活了資金,又能比其他批局早幾天把批款送到僑戶手中,一舉兩得,形成雙贏的良性循環。因此,魏啟峰批局在海內外贏得很高信譽,還爭取到泰國曼谷“炳合豐銀信局”的代理權,業務蒸蒸日上。


  僑批承載時代記憶,見證華僑海外奮斗


  櫛風沐雨百年路,一家六代人對僑批事業的堅持經營以及對僑戶的貼心服務,成就了魏啟峰批局的百年基業,譽滿南洋和潮汕地區,不僅如此,魏啟峰批局還有滿滿的家國情懷,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批局認捐了一輛坦克的資金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魏基堅代表僑批工會赴省城出席國家僑委召開的華僑福利會議。


  1979年,魏啟峰批局的業務正式收歸中國銀行辦理,至此完成了百載歷史使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的光輝過往卻永不磨滅。在梅兜村魏家老屋“四維里”,仍能看到“四維里”牌匾清晰如舊,這是一座“駟馬拖車”格局的潮汕民居,大院里主體是一字型排列的“三壁連”祠堂,祠堂前曠埕兩側原是對稱相望的雙層洋樓,現只剩北側一棟洋樓。四維里的興建,乃是80年前魏啟峰批局向海外拓展批業攬匯成功而發跡的造化,是當時魏啟峰批局僑批運作后臺。


  四維里的命名,是紀念批局創始人魏福羅,“四維”是“羅(繁體字羅)”的結構字。在四維里門楣背面上的石碑碑文《本堂落成記》寫有“……大父福羅公,性誠實,為社會所信仰,始創啟峰批業,生意日隆。先君履巧公繼之,信用益孚……”,表明魏啟峰批局的事業正是從先祖魏福羅的誠實開始的,也體現了魏氏家族的經營理念和為人處世原則,也即誠實守信是立業之本,因此,魏啟峰批局才能成為經營時間最長的潮幫批局,在潮汕僑批史上書寫了生動的一頁。梅兜群眾后來把四維里門前的街路稱為啟峰路。


  2012年,國家檔案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僑批為“世界記憶遺產”時,魏啟峰批局在揭陽舊址的相片、四維里的《本堂落成記》石碑碑文相片和魏基堅先生的單人照片被送上聯合國,成為申報項目的重要資料之一?!秲S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


  2014年,揭陽市人民政府命名一批城市道路,位于四維里北側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被命名為啟峰北路。


  2020年,位于中山街道思賢路西段的魏啟峰批局舊址被榕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點。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承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潮汕地區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充分展現潮汕人的膽識與智慧,海外僑胞和僑批業者篤誠守信的敬業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av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